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用“数据驱动运营”——不是“凭感觉做决策”,而是“凭数据做决策”

京东的“线下扩张”,藏着数字营销的新密码


早上刷新闻时,被京东的“大动作”惊到了——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1万家七鲜小厨
评论区里立刻炸了:
“线下店卷成这样,京东这是往火坑里跳?”
“1万家?怕不是要亏到姥姥家?”
“难道京东发现了线下的‘流量密码’?”


其实,京东的底气根本不是“砸钱开分店”,而是用数字营销把“线下店”变成了“用户需求的翻译机”
就像七鲜小厨的负责人说的:“我们开的不是店,是‘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生活场景’。”


你做数字营销时,是不是也踩过这些“坑”?


提到“数字营销”,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“砸钱做流量”:

  • 做抖音,花了10万买推广,结果来了10万粉丝,却只有100个人下单;


  • 做微信社群,拉了500人群,每天发广告,结果群里没人说话,反而有人退群;


  • 做数据统计,收集了一堆用户信息,却不知道怎么用,只能躺在Excel里吃灰。


我有个做餐饮的朋友,去年跟风做“直播带货”,花了5万请了个小网红,结果只卖了2万的套餐。他吐槽:“数字营销就是个‘烧钱游戏’,根本不适合中小企业。”

但京东的案例却告诉我们:数字营销不是“砸钱”,而是“用对方法”。那些看似“笨”的办法,反而能解决最核心的问题。


京东的3个“笨办法”,把数字营销做到了“用户心里”


七鲜小厨为什么敢开1万家店?因为他们用数字营销解决了3个“致命问题”:


#### 1. “笨办法”一:用大数据画“精准用户画像”——不是“吸引所有人”,而是“吸引对的人”
很多企业做数字营销,喜欢“广撒网”,以为“流量越多越好”。但京东却反其道而行之:

  • 用京东的大数据,分析周边3公里内的用户特征:比如在写字楼附近,用户是“白领”,喜欢“快捷午餐”“下午茶”;在小区附近,用户是“家庭”,喜欢“生鲜食材”“家常菜预制菜”;在商圈附近,用户是“年轻人”,喜欢“网红小吃”“打卡甜品”。


  • 根据用户画像,定制每个店的产品:比如在中关村的七鲜小厨,主打“15分钟快餐”(比如卤肉饭、盖浇饭);在朝阳公园的七鲜小厨,主打“家庭生鲜套餐”(比如“今晚吃火锅”套餐,包含火锅底料、牛羊肉、蔬菜);在太古里的七鲜小厨,主打“网红甜品”(比如“云朵蛋糕”“爆浆奶盖茶”)。


结果是什么?每个店的客单价比普通线下店高20%,复购率比普通线下店高35%。因为用户觉得:“这家店懂我。”

#### 2. “笨办法”二:用“场景联动”打通线上线下——不是“线上归线上,线下归线下”,而是“用户在哪里,服务就在哪里”
很多企业做数字营销,把“线上”和“线下”割裂开:线上做推广,线下做销售,两者没有关联。但京东却把“线上线下”变成了“闭环”:

  • 线下店的收银系统和线上APP打通:用户在店里消费后,APP会自动推送“个性化推荐”。比如:


  • 买了“生鲜食材”的用户,会收到“今晚做番茄炒蛋吗?送你一份葱花(限线下店领取)”;


  • 买了“快捷午餐”的用户,会收到“明天午餐想吃什么?提前1小时预约,到店就能取”;


  • 买了“网红甜品”的用户,会收到“想把这份甜蜜分享给朋友吗?邀请好友下单,送你一份同款甜品”。


  • 线上APP的“附近门店”功能:用户打开APP,就能看到“周边3公里内的七鲜小厨”,以及“今日推荐菜品”“排队情况”“预约取餐”等信息。


结果是什么?线上APP的用户转化率比普通电商APP高40%,线下店的到店人数比普通线下店高50%。因为用户觉得:“不管线上还是线下,这家店都在我身边。”

#### 3. “笨办法”三:用“数据驱动运营”——不是“凭感觉做决策”,而是“凭数据做决策”
很多企业做数字营销,喜欢“凭经验”:比如“我觉得这个产品会火”“我觉得这个推广方式有效”。但京东却把“数据”变成了“决策的依据”:

  • 每天分析线下店的运营数据:比如“到店人数”“客单价”“热销产品”“冷门产品”“用户停留时间”;


  • 根据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:比如:


  • 周末早上“煎饼”卖得好,就多备点面粉和鸡蛋;


  • 晚上“预制菜”卖得好,就延长预制菜的售卖时间;


  • 某款“网红甜品”卖得不好,就分析原因(比如价格太高、口味不符合用户偏好),然后调整价格或口味。


结果是什么?线下店的库存周转率比普通线下店高60%,运营成本比普通线下店低30%。因为用户觉得:“这家店的产品总是合我心意。”


数字营销的核心,是“把用户放在心上”


京东的案例告诉我们:数字营销不是“高大上”的技术,而是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工具
那些看似“笨”的办法,其实是最有效的办法:

  • 不是“吸引所有人”,而是“吸引对的人”;


  • 不是“线上归线上,线下归线下”,而是“用户在哪里,服务就在哪里”;


  • 不是“凭感觉做决策”,而是“凭数据做决策”。


就像七鲜小厨的负责人说的:“我们做数字营销,不是为了‘做流量’,而是为了‘懂用户’。当你懂用户的时候,用户自然会来找你。”


你身边有哪些“懂用户”的数字营销案例?


其实,数字营销不是“大企业的专利”,中小企业也能做好:

  • 比如小区门口的“便民超市”,用微信社群发“今日蔬菜特价”,群里的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0%;


  • 比如楼下的“奶茶店”,用小红书发“用户真实测评”,找了100个普通用户分享,比找大V的转化高2倍;


  • 比如公司附近的“咖啡店”,用小程序做“预约取餐”,用户不用排队,到店就能取,回头客比以前多了40%。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