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百果园的“傲慢”,藏着采购行业的共同痛点

上周,百果园董事长的“教育消费者”言论冲上热搜:“消费者不成熟,需要企业来教育”“你觉得不好吃,是因为你不会选水果”。这番“任性”的话,让不少网友怒了——当品牌把“信任”当成“教育”的资本,最终只会被现实“打脸”

这让我想起一位采购经理的吐槽:“昨天跟供应商谈价格,对方拍着胸脯说‘我们的原料绝对没问题’,可上次供货的批次里,居然混了过期原料。现在选供应商,比找对象还难:既要查资质,又要验样品,还要跟踪生产流程,生怕一个疏忽,让企业替供应商的‘任性’买单。”

其实,百果园的“傲慢”,本质上是“信任关系”的错位:企业以为“我是权威,你得听我的”,却忘了——无论是品牌与消费者,还是采购与供应商,信任的核心永远是“双向尊重”。而这种“信任错位”,恰恰是采购行业的“通病”。


二、采购的“信任危机”,到底该怎么破?


在采购行业,“信任危机”从来不是新鲜事:

  • 供应商“夸大其词”:明明没有资质,却伪造证书;


  • 质量“偷工减料”:样品是“精品”,批量供货是“次品”;


  • 交付“拖延成性”:答应3天到货,结果拖了两周,导致企业生产线停摆。


某制造企业的采购总监告诉我:“去年因为供应商的质量问题,我们召回了10万件产品,损失了500万。从那以后,我们要求采购人员必须掌握‘供应商信任管理’的能力——不是‘疑神疑鬼’,而是‘用专业能力把信任变成可验证的标准’。”

那么,“专业的信任管理能力”到底是什么?其实,CPPM(注册职业采购经理)证书里早就给出了答案:“信任不是靠‘承诺’建立的,而是靠‘流程’和‘数据’支撑的”


三、CPPM证书:给采购人员的“信任盾牌”


作为采购行业的“国际权威认证”,CPPM证书的核心价值,就是帮采购人员建立“科学的信任管理体系”。比如:

  • 供应商选择:不是“看面子”,而是“查三证”:CPPM强调,供应商的“资质(营业执照、生产许可证、认证证书)”“能力(生产设备、技术团队、交付能力)”“诚信(过往合作记录、客户评价)”是选择的三大核心,缺一不可。


  • 合同管理:不是“签完就完”,而是“把风险写进条款”:CPPM教采购人员如何在合同里约定“质量标准”“违约赔偿”“溯源机制”,比如“若供应商提供的原料不符合约定,需在24小时内退换,并赔偿企业损失”。


  • 风险控制:不是“事后救火”,而是“事前预警”:CPPM要求采购人员定期对供应商进行“绩效评估”,比如用“交付准时率”“质量合格率”“投诉率”三个指标,给供应商打分,得分低于80分的,纳入“风险名单”。


我认识一位采购经理,以前选供应商全靠“朋友推荐”,结果遇到过三次质量问题。后来他考了CPPM证书,用里面的“供应商评估流程”,筛选出3家靠谱的供应商,不仅质量稳定了,采购成本还下降了15%。他说:“CPPM不是‘加分项’,而是‘保命符’——它让我在选供应商时,不再靠‘感觉’,而是靠‘专业’。”


四、采购的未来:从“砍价高手”到“信任管理者”


有人说,采购的核心是“砍价”,但其实,真正的采购高手,从来不是“把价格压到最低”,而是“把风险降到最低”。就像百果园的教训:如果企业把“教育消费者”的精力,放在“提升产品质量”和“建立信任”上,也不会落到“被现实教育”的下场。

对于采购人员来说,“信任管理”不是“额外的工作”,而是“核心能力”。而CPPM证书,就是帮你掌握这种能力的“钥匙”——它不仅能让你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(很多大型企业招聘采购经理,都要求“有CPPM认证”),还能让你在工作中更有底气(遇到供应商的“任性”,你可以用专业流程应对)。


结尾:采购的“信任”,需要“专业”来守护


最后,想跟所有采购同行说: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买信任”。当你学会用“专业”代替“感觉”,用“流程”代替“人情”,你会发现,采购其实没那么难——因为“信任”,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。

如果你最近也在为“选供应商”发愁,不妨试试CPPM证书里的“供应商评估流程”;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“信任管理能力”,也可以考虑考一个CPPM证书——它不是“负担”,而是“帮你少踩坑的工具”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