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刷到#顾客退货罗马仕淘宝店余额不足#的热搜,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瞬间想起去年的采购噩梦:
“花399买的罗马仕充电宝,用了3个月就充不进电,想退货时发现店铺显示‘余额不足’,客服头像灰了3天——我像吃了颗哑炮,钱没了,气没处撒。”
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公司采购办公电脑,选了一家“好评如潮”的小店,结果付了款没两天,店铺就“倒闭”了,2万多货款追了半年才要回来。
采购这件事,最怕的不是买贵了,而是“钱给了,人没了”。
采购里的“信任赌博”,我们都输过
罗马仕的退货风波,其实戳中了所有采购者的共同痛点:当“交易”变成“赌局”,我们的安全感早就被透支了。
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过去一年,“商家跑路”“售后失联”的投诉量同比增长41%,背后是三重采购焦虑:
“好评”不可信:刷出来的5星好评,掩盖了“售后没人管”的真相;
“低价”是陷阱:为了抢单压低价格,最后连退货的钱都拿不出来;
“承诺”是空话:“终身质保”的标语写得大,真出问题时,客服比谁都消失得快。
就像我同事说的:“现在采购前,我得先查商家有没有‘经营异常’,有没有‘失信被执行人’记录——不是我多疑,是被骗怕了。”
采购者的“保命三招”,比砍价更重要
其实,避免“商家跑路”的坑,早就有聪明的采购者总结了一套“反套路”:
第一招:用“数据”代替“感觉”
去年我们公司采购劳保用品,我特意用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了供应商的资质——注册资本100万,成立5年,没有失信记录,才敢下单。后来听说同行选了一家“新成立”的小店,结果货款打了水漂。
第二招:找“敢公开”的商家
朋友做电商采购,只选“能看供应链溯源”的品牌。比如某家居品牌,会在详情页放“生产车间监控”链接,让采购者实时看产品制作过程;还有的品牌,把“售后电话”印在产品包装上,不是400,是老板的手机号——“敢公开的,才敢负责”。
第三招:把“售后”写进合同
企业采购时,一定要在合同里加一条:“若商家无法履行售后义务,需双倍赔偿货款”。去年我们采购空调,就因为加了这一条,商家不敢拖延,3天就把坏的机子换了。
采购的本质,是“用理性保护信任”
罗马仕的事件会过去,但采购者的焦虑不会消失。
其实,我们不是不想相信商家,而是不想再做“被割的韭菜”。
真正的采购智慧,不是拒绝相信,而是学会“聪明地相信”——用数据查资质,用透明看诚意,用合同保权益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“商家跑路”的采购坑?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,点赞最高的3位,送你一份《采购避坑手册》(内含10个查供应商的实用工具)~
毕竟,采购不是赌运气,而是用理性,换一份“买得安心”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