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企业AI采购总踩坑?这3个真相,比选“爆款”更重要

上周和做企业采购的朋友吃饭,他举着手机叹气:“我们刚花80万买的AI客服系统,上线3天被客户骂‘比人工还笨’,供应商说‘数据训练需要时间’,可老板已经拍桌子要我背锅了……” 
这条消息下,朋友圈评论区炸了:“我们买的AI质检设备,误检率比人工还高20%!”“签合同前说‘个性化定制’,落地后全是模板化功能……” 
当“AI”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“必选项”,一场围绕“信任”的采购焦虑,正在中小企业里蔓延。 


  • 痛点共鸣:AI采购的“信任三重困局” 

这届企业采购AI产品,为什么总像“开盲盒”?我们梳理了3大核心矛盾: 

❗️ 宣传滤镜 vs 真实效果
某咨询机构《2024企业AI采购报告》显示,62%的企业反馈“供应商演示效果与实际落地差距超50%”。比如宣称“99%精准率”的AI质检设备,实际运行中因工厂光线变化,误检率飙升至35%。 

❗️ 技术黑箱 vs 企业掌控
“我们连AI模型用了哪些数据训练都不知道!”某制造企业IT主管吐槽。超70%的中小企业因技术门槛,无法验证AI算法逻辑,只能被动接受“系统自动优化”的模糊解释。 

❗️ 售后空窗 vs 试错成本
更扎心的是:合同签完,供应商服务态度直线下降。报告显示,43%的企业遇到“问题反馈48小时无响应”,而更换供应商的平均周期长达3个月——时间成本比采购费用还高。 

专业破局:聪明采购的“反套路三式” 

但我们也发现了一批“聪明采购人”——他们用3个方法,把AI采购从“赌博”变成了“可验证的决策”。 

✨ 第一式:看“失败案例”比“成功案例”更重要
某物流企业采购AI调度系统前,没有盲目看供应商展示的“日均节省20%成本”案例,而是直接问:“你们服务过的企业里,有哪些场景效果不达标?原因是什么?” 
当供应商支支吾吾时,他们果断放弃;选中的那家,不仅坦诚列出3类不适用场景(如极端天气、临时订单激增),还提供了对应解决方案——后来这套系统在暴雨季仍保持90%调度准确率。 

✨ 第二式:用“试用期”代替“签约承诺”
某零售企业要求所有AI供应商提供“7天免费试用期”,并明确考核指标:“AI推荐的商品转化率必须比人工高5%,否则分文不付。” 
结果一家宣称“转化率提升30%”的供应商,试用期内实际仅提升2%,当场被淘汰;而最终选中的供应商,用真实数据证明了“提升8%”的承诺——这比任何“战略合作协议”都有说服力。 

✨ 第三式:签“数据透明条款”锁死责任
“我们的合同里写了:AI模型每季度必须提供训练数据来源、更新逻辑的书面说明。”某医疗科技公司采购负责人分享。 
这条看似“苛刻”的条款,反而让供应商更谨慎:一家原本想用“行业通用数据”敷衍的供应商,主动提出“为我们单独采集3000条客户数据训练模型”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数据不透明就要担责。 

价值升华:AI采购的本质,是“信任共建” 

回到开头朋友的困境,其实AI采购的核心从来不是“选最好的技术”,而是“找最坦诚的伙伴”。 
当供应商愿意暴露技术边界,当企业愿意用数据验证而非“听故事”决策,这场“信任游戏”才能双赢——毕竟,再强大的AI,也需要“人”的真诚来托底。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