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企业AI采购翻车实录:花了百万,为什么买不到“真有用”的技术?

上周,某制造业头部企业的CIO在行业群里发了条消息:“刚砍了300万的AI采购预算,去年买的智能质检系统,误检率比人工还高,现在全车间又换回‘人眼扫描’了。” 
这条消息下,200+企业IT负责人秒回“同款踩坑”:“我们买的销售预测模型,数据越跑越离谱”“智能客服系统总在尬聊,客户投诉量涨了20%”…… 
当AI从“未来趋势”变成“企业刚需”,一场“技术采购焦虑”正在蔓延——不是不想用AI,是真怕花冤枉钱 

痛点共鸣:企业AI采购的“三重困境”

表面看是“技术不好用”,深挖是企业采购AI时普遍踩中的3个坑: 

❗️ 需求错位:把“技术炫酷”当“业务刚需”
某快消企业曾为“面子工程”采购“AI虚拟主播”,结果发现: 

  • 主播话术无法适配复杂促销活动(比如“第二件半价+会员积分”) 


  • 技术方承诺的“7×24小时直播”,实际需企业自己配运营团队 


最后,设备在仓库吃灰,负责人感慨:“我们要的是‘卖货’,不是‘炫技’。” 


❗️ 信息黑箱:技术方“报喜不报忧”
《2024企业AI采购白皮书》显示,62%的企业遇到过“宣传与实际不符”: 

  • 说“支持全行业数据”,实际仅适配标准化数据库 


  • 承诺“3个月落地”,结果要企业自己改业务流程 


一位IT总监直言:“技术方的PPT像滤镜,我们连‘素颜版’都没见过就签了合同。” 


❗️ 效果失控:从“降本增效”到“成本黑洞”
某物流企业采购“智能调度系统”,初期投入150万,后期: 

  • 需额外购买数据清洗服务(30万/年) 


  • 技术方升级系统要收“接口开发费”(20万/次) 


  • 因系统不稳定导致的订单延误,赔偿客户超50万 


最终,企业总投入是预算的2.3倍,效率提升却不足10%。 

 专业破局:企业AI采购的“三阶段决策指南”

经过对50+成功案例的调研,我们总结了一套可复用的采购逻辑,核心就3步: 

 第一阶段:先“诊断业务”,再“找技术”
别被“AI能做什么”带偏,先明确“业务需要AI解决什么”。 

  • 工具:业务痛点清单(例:某制造企业的清单:① 质检漏检率>5%;② 人工质检成本占比18%;③ 客诉中30%与质检错误相关) 


  • 行动:拉上业务部门开“需求共创会”(IT部+生产部+财务部+一线员工,避免“技术部门拍脑袋”) 


 第二阶段:用“三问”筛掉90%不靠谱供应商
技术方的承诺再华丽,用这3个问题一戳就穿: 

  • “能给我看同行业的失败案例吗?”(敢坦诚不足的,才是真有经验) 


  • “如果效果不达标,赔偿方案是什么?”(只说“尽力”的,直接淘汰) 


  • “系统需要我们配合做哪些调整?”(让企业大改流程的,大概率是技术不成熟) 


 第三阶段:“小步快跑”验证效果
别一上来就签“全量采购”,试试“试点-优化-推广”模式: 

  • 选1-2个业务场景做“最小验证单元”(例:先在1条产线测试质检系统) 


  • 要求技术方提供“可量化的效果指标”(例:漏检率≤2%,响应时间≤0.5秒) 


  • 试点期设置“止损点”(例:2个月内效果不达标,无条件终止合作) 


【案例佐证】 
某零售企业用这套方法采购“智能选品系统”: 

  • 先和门店店长确认核心痛点(滞销库存占比15%) 


  • 筛供应商时,淘汰了5家“只展示成功案例”的公司,选中1家愿意公开“某客户因数据格式不匹配导致失败”的供应商 


  • 先在3家门店试点,根据反馈调整算法,最终全量推广后,滞销库存率降至7%,年省成本超800万。 

价值升华:AI采购的本质,是“长期价值投资”

回到开头那家砍预算的制造企业,他们最近换了思路: 
不再追求“一步到位的AI系统”,而是和技术方签了“效果对赌协议”——系统上线后,每降低1%的漏检率,就支付一笔分成;如果3个月内没达标,技术方倒赔20%的服务费。 
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:AI采购不是“买技术”,而是“买增长”—— 
它需要企业跳出“成本思维”,用“投资思维”看待: 

  • 前期多花精力做需求诊断,是为了避免后期“推倒重来”的更大成本; 


  • 筛选供应商时多问“失败案例”,是为了降低“技术水土不服”的风险; 


  • 试点期设置“止损点”,是为了用最小代价找到“真能落地的技术”。 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