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从充电宝3C新规看采购困局:比压价更重要的,是避开这3个合规雷区

“紧急通知!7月1日起,无3C认证的充电宝禁止携带登机!”上周五,采购群里突然炸开这条新规。某电商公司采购主管@大刘在群里吐槽:“上周刚签了2000个充电宝的订单,现在供应商说‘3C认证正在办’,这单要是砸手里,我这个月绩效直接清零……” 

这让我想起上周和某制造企业采购总监聊天,他说:“现在做采购就像走钢丝——左边是老板‘压低成本’的KPI,右边是随时可能踩中的‘合规雷’。” 

痛点共鸣:采购行业的三重信任危机

这次充电宝新规,撕开了采购行业的一个普遍痛点:当“低价优先”成为潜规则,合规风险正在变成悬在采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 

某采购行业协会2024年调研显示,63%的采购人员遇到过“供应商资质造假”,41%因“合规漏洞”导致订单作废,更扎心的是——82%的采购人员坦言:“为了完成成本目标,有时不得不‘选择性忽略’一些小问题。” 

这些“小问题”,最终可能演变成大危机: 

  • 资质风险:某医疗器械企业曾因采购的电子元件无CE认证,导致整批设备被海关扣留,损失超千万; 


  • 质量风险:某车企采购的刹车片因供应商偷工减料,引发3000辆汽车召回,品牌口碑暴跌; 


  • 履约风险:某快消品牌为压成本选择小工厂代工,结果因环保不达标被查封,618大促库存断供。 

专业破局:采购合规的“三招避雷法”

危机背后,我们发现了一批“聪明采购”的破局经验——他们不是在“成本”和“合规”间做单选题,而是用系统方法实现“双赢”。 

 第一招:把“合规门槛”前置到供应商筛选
某新能源车企采购团队的做法值得借鉴:他们建立了“供应商合规画像”,除了基础的营业执照、3C/ISO认证,还要求提供近3年环保处罚记录、社保缴纳证明(避免“血汗工厂”风险)。 
“我们曾淘汰过一家报价低15%的供应商,就因为他们的消防验收记录有3次违规。后来事实证明,这家工厂半年后因火灾停产,合作方损失超2000万。”该团队负责人说。 

 第二招:用“动态监控”代替“一次性审核”
很多采购误区在于:“签合同前查资质,之后就放任不管。”但某跨境电商平台的做法更聪明——他们和第三方企业信用平台合作,实时监控供应商的经营异常(如被列入失信名单、新增法律诉讼)。 
“去年有个合作3年的老供应商,突然被曝拖欠货款,我们第一时间启动‘备用供应商’,避免了大促期间断供。”采购经理王姐说。 

 第三招:把“合规成本”转化为“谈判筹码”
别以为强调合规就只能被动接受高价。某家电企业采购总监分享过一个技巧:“我们会明确告诉供应商:‘选择合规资质,我们可以缩短账期20天,或者优先分配大促流量。’” 
数据显示,愿意配合合规审查的供应商,订单复购率比普通供应商高45%——因为他们更看重长期合作,而非一次性赚快钱。 

 价值升华:采购的本质是“信任投资”

回到充电宝新规事件,表面看是对“3C认证”的强制要求,本质上是在倒逼采购行业回归一个常识:真正的降本,不是压低价格,而是降低风险 

就像某资深采购专家说的:“好的采购不是‘砍价高手’,而是‘风险控制师’——你今天在合规上多花的1小时,可能帮公司避免明天100万的损失。”
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