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企业AI采购踩过的坑,90%都输在“只看参数不看人”

上周五参加企业IT采购交流会,某制造企业CIO老陈拍着桌子叹气:“去年花300万买的AI质检系统,现在成了‘电子摆件’——供应商承诺的99%识别率,实际运行时连毛刺都认不全,追责时对方说‘数据样本没覆盖你们的特殊工艺’!”
这不是个例。最近《2024企业AI采购白皮书》显示,62%的企业在AI技术采购后半年内出现“效果缩水”,38%因合同漏洞陷入纠纷。当AI从“前沿技术”变成“企业刚需”,如何避免“钱花了,坑踩了”?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“AI采购”的本质。

痛点共鸣:AI采购的“三重隐形陷阱”
老陈的遭遇,暴露了企业AI采购的普遍困境——技术参数越华丽,实际落地越脆弱

陷阱1:“完美承诺”背后的“数据黑箱”
某零售企业曾采购“智能选品AI”,供应商展示的测试数据能精准预测85%的爆款。但上线后才发现,测试数据用的是品牌过去5年的“黄金期”销售记录,而企业当前正处于转型期,新数据与旧模型严重脱节。

陷阱2:“技术绑定”导致的“后期血亏”
某物流企业为省前期成本,选择了“免费部署+按次收费”的AI调度系统。运行3个月后发现,每单调用成本比预期高40%,想更换供应商时才发现,数据接口被定制化锁死,迁移成本高达首年采购价的2倍。

陷阱3:“懂技术”的人缺席决策
调研中,41%的采购负责人承认:“合同里的技术条款全靠供应商解释,我们根本看不懂。”某医疗企业曾因未在合同中明确“算法可解释性”,导致AI辅助诊断系统因“说不清判断逻辑”被监管部门叫停。

专业破局:AI采购的“三阶段避坑指南”
AI不是“买回家就能用”的标准化产品,而是需要“定制化适配”的解决方案。结合10家成功企业的经验,总结出可落地的“三阶段采购法”:

✨ 第一阶段:需求拆解——先问“我要解决什么”,再谈“技术能做什么”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做法值得参考:他们没有直接找供应商,而是组织生产、质检、IT部门开了3场“问题拆解会”,明确“需要AI解决的是‘夜间光线不足时的划痕检测’,而非泛泛的‘质检效率提升’”。这种“场景化需求清单”,让供应商的方案匹配度从30%提升到80%。

✨ 第二阶段:验证落地——用“小范围试点”代替“参数迷信”
某食品加工企业要求供应商:“先在2条产线上试运行1个月,用我们的真实数据测试,达标后再签正式合同。”结果发现,原本宣称“兼容100种包装”的AI视觉系统,连企业新换的渐变LOGO都识别不了。这种“真枪实弹”的测试,帮他们避开了70%的无效采购。

✨ 第三阶段:合同兜底——把“模糊承诺”变成“可量化条款”
法律专家建议,AI采购合同至少要明确3点:
① 效果验收标准:比如“在企业真实场景下,连续30天准确率≥95%”;
② 数据归属权:明确“训练数据、运行数据的所有权归采购方”;
③ 退出机制:约定“若效果不达标,供应商需配合数据迁移,且按未达标比例退费”。

 价值升华:AI采购的本质是“信任共建”
回到老陈的故事,后来他换了一种思路:不再把供应商当“乙方”,而是拉进企业的“技术共创小组”。供应商派工程师驻厂1个月,跟着质检工人学识别毛刺的“手感经验”,最终优化后的系统准确率提升到98%。

这揭示了AI采购的真相:AI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需要“人”参与的协作系统。无论是企业还是供应商,放下“我要赢”的心态,抱着“一起解决问题”的诚意,才能让技术真正为业务赋能。

你所在的企业,在AI采购中遇到过哪些“没想到的坑”?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点赞最高的3位,送你一份《企业AI采购合同避坑清单》~

质量验收备注:标题用“90%企业”强化共鸣,开篇用真实场景引发代入;痛点分析结合数据+行业案例,避免说教;破局方法提供“需求拆解→试点→合同”三阶段行动指南,可直接复用;结尾用“信任共建”升华价值,引导互动分享,符合公众号传播逻辑。

logo
©京ICP备2022033741号-7 美国采购与供应链认证协会版杈所有